科技日報記者 張佳欣
無論是世代務農(nóng)的老農(nóng)人,還是閑暇時在陽臺種花的園藝愛好者,大概都知道一個樸素的經(jīng)驗:往土壤里加點有機質,土就不那么容易干。
這似乎是人們代代相傳的常識,但為什么有機質能幫助土壤保持水分?水究竟是怎樣被“鎖住”而不會被輕易蒸發(fā)?為了解答這些問題,美國西北大學的科學家展開了深入探索。
他們從蒙脫石黏土入手。它像是土壤里的“小海綿”,擁有許多微小孔隙,可儲存水分??茖W家們還選取了3種碳水化合物:簡單的葡萄糖,以及由葡萄糖串聯(lián)而成的兩種復雜淀粉。
地球上最豐富的生物大分子——纖維素,就是由葡萄糖構成的。植物和土壤里的微生物也會源源不斷地“吐”出各種碳水化合物到土里。而且它們的化學結構相對簡單,用來做實驗,不會出現(xiàn)一堆復雜的化學反應來“攪局”。
實驗和分子模擬的結果很有意思:水分子竟然能同時“拉住”黏土表面和碳水化合物分子!這種連接方式叫“氫鍵”,是一種分子之間的小小吸引力。它的力氣不大,但足以讓水分子彼此粘在一起,形成水滴、匯成水流。如果水同時被兩邊拉住,就像夾在兩塊磁鐵中間——動彈不得。于是,碳水化合物分子和黏土之間就出現(xiàn)了“水橋”,像小手牽著小手,把水牢牢扣在中間,不讓它輕易跑掉。
更妙的是,結構復雜的直鏈和支鏈淀粉,在搭“水橋”方面特別拿手。模擬數(shù)據(jù)顯示,它們能讓黏土“抓水”的能力提升5倍以上。
此外,這些復雜的碳水化合物分子還有個額外技能:撐開黏土里的微小孔隙,讓它們在干燥時不至于塌縮。想象一下,海綿的孔洞一旦癟掉,就沒法再儲水了;而這些分子就像一個個小支架,讓這些孔隙保持張開,幫土壤長期留住水分,讓植物得以長久“續(xù)命”。實驗還顯示,含有碳水化合物的黏土要在更高溫度下才會失水,這說明它們的鎖水能力相當出色。
科學家推測,同樣的“水橋”機制也可能存在于其他行星或天體的礦物與有機物之間,這或許能解釋,為何火星巖石或某些隕石中,水能夠在封存狀態(tài)下生存億萬年。